哎,你说现在上网,有时候是不是感觉寸步难行?想看个资讯、刷刷数据,结果页面一转就是个小圈圈,要不就直接给你弹个“访问受限”。别急,这事儿我懂。刚好最近整理了一批新鲜代理IP,顺手写点东西,就当聊天了。
先说说代理IP是啥吧。简单讲,就是你上网的时候,不直接连目标网站,而是通过一个“中转站”去访问。这个中转站就是代理服务器,它有自己的IP地址。用了它,你的真实IP就藏起来了,访问速度可能更快,也能绕过一些区域限制。听起来挺技术的是吧?其实用起来一点都不复杂。
举个例子,假如你想爬点公开数据,或者单纯想换个地区看视频,这时候代理IP就派上用场了。不过我得提醒一句,别拿它干坏事啊,咱们都是守法好网民。
好了,废话不多说,直接上点能用的。
第一,怎么找这些代理IP?虽然市面上有不少免费资源,但说实话,免费的东西往往不稳定,速度也慢,有时候用着用着就失效了。如果你只是临时用一下,或者测试用途,可以试试一些公开代理列表网站。不过这些IP很多都是“一次性”的,可能半小时前还能用,现在就已经挂了。
如果你需要更稳定一点的,可以考虑一些提供免费试用的服务商。比如快代理,它家偶尔会放出一些免费测试IP,虽然限时限量,但速度和可用性比完全野生的要好不少。注册个账号,一般能拿到几个临时可用的IP,拿来应个急没问题。
拿到IP之后怎么用?这里才是重点。
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浏览器里设置。以Chrome为例,打开设置 -> 高级 -> 系统 -> 打开代理设置,接着在Internet属性里填上你拿到的代理IP和端口号。填完保存,刷新网页,诶,可能就已经换了个IP位置了。不过这种方式只影响浏览器流量,而且每次换IP都得重新设置,有点麻烦。
如果你用的是代码来抓数据,那更方便。用Python的话,requests库加个proxies参数就行:
import requests
proxies = {
"http": "http://10.10.1.10:3128",
"https": "http://10.10.1.10:1080",
}
response = requests.get("http://example.com", proxies=proxies)
print(response.text)
就这么几行,搞定。当然,实际用的IP和端口得换成你自己找的那个。
不过啊,免费IP有个大问题:存活时间短。可能你刚写好代码,测试通过,准备大规模跑数据的时候,IP突然挂了。所以最好准备一个IP池,多收集几个,轮流用,一个不行立马换下一个。
怎么判断IP有没有挂?很简单,拿它去访问一下httpbin.org/ip或者ipinfo.io/json,看看返回的IP是不是代理的IP。如果是,说明还活着;如果连不上或者返回的是你自己的IP,那就该扔了。
说到这,我猜你可能想问:“有没有自动一点的办法?” 有啊!写个小脚本,定期检查代理IP的可用性,不可用的自动剔除,新的再补充进来。如果不想自己折腾,有些现成的代理管理工具可以用,比如ProxyBroker或者Scrapy的代理中间件,都能帮你自动切换IP。
哦对了,有时候你会发现,明明代理IP是通的,但就是访问不了目标网站。这可能是因为那个网站把代理服务器的IP也给封了。这种情况,只能换IP,没别的招。
还有一点要注意:用代理的时候,尽量避免登录账号或者传输敏感信息。尤其是免费代理,你根本不知道背后是谁在运营,万一遇到恶意节点,你的数据可能就被截获了。切记,安全第一。
如果你需要长期、稳定、高速的代理服务,免费的可能就不太够用了。这时候可以考虑付费服务,一般一个月几十到几百不等,看你的需求。比如快代理那种,提供API实时提取IP,还能按量付费,适合不同场景。当然啦,我不是在推销,只是举个例子,你得多比较几家。
末尾再啰嗦一句:代理IP虽好,但别滥用。有些网站对频繁切换IP或者高并发访问很敏感,可能会触发风控。到时候IP被ban是小事,严重的话可能封账号甚至封设备。用得低调点,模拟正常人类行为,间隔时间拉长一点,随机切换UA,这些都是基本操作。
好了,差不多就这些。其实代理IP这东西没什么神秘的,多试几次就熟练了。最开始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,比如连接超时、响应慢、协议不支持等等,但折腾多了自然就有经验了。
末尾分享一个小技巧:如果你在Windows下用命令行,可以通过设置环境变量http_proxy和https_proxy来让命令行工具(比如curl或wget)也走代理:
set http_proxy=http://proxy_ip:proxy_port
set https_proxy=http://proxy_ip:proxy_port
Linux或者Mac也一样,不过语法稍微有点不同。
好了,不废话了。希望这些零碎的内容能帮你少走点弯路。记住,工具是死的,人是活的,灵活一点,怎么方便怎么来。